Green Ireland
- LittleRed
- May 8, 2014
- 8 min read

早就忘记了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爱尔兰,唯一有迹可循的是初二时偶然在《电软》上小编吐槽栏目中,看到了一位小编推荐《Song of the Irish Whistle》(Joanies Madden) (国内最初翻译是《爱尔兰画眉》,后来《爱尔兰画眉》又被各种演绎目前似乎指down by这首曲子。)这张专辑。当时它似乎还非常非常小众(当然现在也是),唯一搜到的曲目只有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,初次听就被深深吸引,不能忘怀。那时还在学小提琴,听了哨笛曲目后,简直想改变主攻乐器(后来确实改了),不过那是能追寻到的最初的回忆了。CD店肯定是没有这张碟了,那时也不太会网络购物,就迟迟未能入手。后来07年夏天到美国,住在Iowa的Indianola一户人家,不得不感叹一下中西部人民的民风淳朴,知道我在找这张专辑后,二话没说就在eBay帮我拍下,第三天就到了家里,还不让我付钱。那时真是如获至宝,特别是看到整张封面的时候,直接决心要去爱尔兰了。 音乐不用多说,当你看到一张完整的,实体的专辑封面时,一定会被那样的景色所震撼。在爱尔兰期间一直希望找到专辑封面的拍摄地,只是未能如愿。

说到爱尔兰音乐,专辑主要乐器是Irish Whistle并不是一般所以为的爱尔兰风笛(Irish bagpipe, My Heart Will Go On 前奏就是Irish Whistle演奏。
这两种乐器音色有明显区别,如果没记错,Titanic的配乐中,NEVER AN ABSOLUTION就是用爱尔兰风笛演奏的
苏格兰风笛 这个也很好分别,这个视频开头是爱尔兰哨笛演奏的,后面是苏格兰风笛,三种乐器音色差别明显。
话说回来,回国后陆续购买了Song of the Irish Whistle2以及一些哨笛,凭着哨笛搭配的简单说明,以及网上找到的英文资料,就开始自学起来(在中国不要说教的人,各大城市的各大乐器店都基本不会有哨笛卖)。哨笛毕竟不贵,高二那会儿就有了如下几只,包括克拉克的入门笛,克拉克的传统木塞哨笛,Generation的铜管βB(开始据说是My Heart演奏的那只,后来发现调子不对),还有最喜欢的Chieftain V3 Low D。自学也只能走些旁门左道,导致我到现在还不会Jig类曲目,可或许总能practice makes perfect吧。

说完了哨笛的故事,我在高中还有件事。高二时要前往澳大利亚参加机器人竞标赛。想队名可难坏了我们,而最后没人提议的情况下,我定下了“Clover Warrior”这样的名字,加上了一个绿色三叶草的logo。就这样,代表中国出战的我们莫名其妙的有了一个爱尔兰的logo。

12年11月份,blue来到中国,在演唱会后,我们七八位歌迷跟随他们来到TrueColor,参加他们的驻场演出。在聊天中,阿海提到了他刚刚去了爱尔兰,因为他也同样喜欢westlife,还在爱尔兰周游,并录制了一份自己原创的跟改了歌词的My Love的MV送给WL。当时我就想,虽然我也喜欢爱尔兰,但毕竟它那么小,还在西欧最偏僻的角落,有种走到了尽头的感觉。如此偏僻的一个地方,值得单独去一次么?
结果我还真去了。前年年底手贱查机票,发现上海飞伦敦最便宜往返含税才四千,差点心动翘课跑去顺便转爱尔兰,但之后出现了安泰交换生的项目,发现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赫然在列,便义无反顾把它作为我的第一志愿,而我也顺利地踏上了前往爱尔兰的旅途。
由于2013年8月,在英国转了整整一个月,初到爱尔兰时,并没有强烈的冲击,似乎和英国别无二致。可爱尔兰就是爱尔兰,每次结账说价格从pounds转euro折磨了我好久...不过话说在Wales的Caernarfon的Black Boy Inn楼下小酒馆喝酒时,遇到了一群当地老人,他们拿着乐器在自娱自乐,我冲上房间拿出了自己的哨笛,和他们合奏了几首民谣。当我问这是Irish Whistle么,他们说这是Wales的乐器,可我看了半天也没发现和我手中的哨笛有啥区别,这或许就像同样是类似寿司的东西,韩国人叫饭团(虽然他们确实不一样)? 为避免太惊悚,我机智地打上了马赛克。

刚到都柏林那天,阳光很好,和传说中的多雨爱尔兰完全不是一个场景。那天为了方便,和苏嵘一起住在了River Liffey旁,位于Temple Bar的一家酒店。方面外面是一个阳台,可以直接望到位于O'Connell St.的the Spire,以前仅仅在书上看到过它的介绍,当真真实实出现在眼前时,还是会震惊到。一百多米高的一根“针”一样的物体插在市中心,无论走到都柏林哪里,只要视线上没有遮蔽,你总能用它来判断方向。

夜晚走在Temple Bar,看着人来人往,头顶大大的Guinness灯牌,夹杂着奇怪口音的英语,还有真正让我激动的,街头Irish Whistle表演,才能分辨出确实是爱尔兰。

你以为我要写流水账游记么?并不是。
其实真正的爱尔兰或许和曾经想象中的大相径庭。我感受到了,比想象中的爱尔兰人民更热烈的欢迎和满满的热情,我享受了很久比传说中糟糕天气更美妙的灿烂阳光,我也看到了仅仅在MV中出现过的,让我震撼的说不出话的Cliff of Moher; 可同时,爱尔兰也有很多各地移民,机场一带街区总是有暴力案件发送,从一个小城镇到另一个小城镇的公共交通被英国甩开很远,在移民局办理材料时死皮赖脸的老女人也让我跟她针锋相对。幻想中的美好与丑陋是爱尔兰,现实中的感动与悲伤也是爱尔兰。
人说一下雨就会心情不好,可当你终于下定决心,冒雨出门时,却发现大风已经死死地把门推住,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打不开门。而又恰好是周五下午,整栋楼的爱尔兰人基本都回家了,空空荡荡的走廊上你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帮你一起开门的人。好不容易一位同学从外面回来,两个人一起合力才将本拉开,你走在校园里,满地落叶,五分钟内也只有几辆车从你身边开过,昔日热闹的超市也门可罗雀。你只能默默买好牛肉,冒着狂风暴雨走回空无一人的寝室,独自在厨房灯光的照射下,吃着为自己准备的晚餐。
可下雨又不意味着寂寞。当你推开门,走进爱尔兰人最喜欢的pub时,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。平常上课时彬彬有礼的学生们突然变了个人,在酒精的作用下欢天喜地地跳来跳去,大声叫喊。你可以加入他们,不过要一杯Guinness坐在有几百年历史的木头桌旁,欣赏着DJ的表演也是不错的选择。爱尔兰人热情好客,一旦喝多酒更是如此。前一分钟还没见过的人,立刻可以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,而在酒醒后又忘得一干二净。这却也是爱尔兰。

爱尔兰的酒吧有着神奇的魔力,或许是因为Guinness那种奇妙的泡沫口感,和略带苦涩的香醇吧。每周都必须有Guinness喝成为了我们的习惯,回到国内一时间无法适应所谓”工业啤酒“,不得以又在网上订购了一箱爱尔兰进口Guinness Draught,找回了那种爽口的感觉(千万不要买瓶装的,马来西亚产的Guinness,味道完全不是一个级别)。可一旦你喝过新鲜的Guinness,那种从酒吧直接打出来,装到Guinness特别定制的玻璃杯中的酒后,你就会发现即使融入了很多新科技保存的灌装酒也不过如此。前段时间在北京,由于依然怀念爱尔兰的酒吧,就和小伙伴们来到励骏酒店的Molly Malones Irish Pub,虽然在国内喝鲜Guinness比在爱尔兰贵出三倍,但毕竟能有非常相近的口感也实属不易。就像在上海,要吃一顿正宗是四川火锅,也得花在四川数倍的价格,但大家还是乐意前往。很久后重逢Guinness的感觉,就像在异乡漂流许久后,重新吃到诱人的回锅肉一般。

说到酒,就不得不说爱尔兰的自然条件。正是因为有着Wicklow山区的清纯河水,才有了Guinness的宜人口感。前些日子 @张径庭_InZane(395979762) 同学不断感叹加拿大的那些湖泊有多么美。虽然只在飞机上亲眼领略过加拿大的众多湖泊,但有幸我的众多人人好友已经帮我实地勘察并传回了精美的照片,我当然会知道那有多美,而爱尔兰拥有的,是和那所不一样的一种美。想到爱尔兰的美景,无非是大片大片的绿草地,牛羊在上面欢乐地玩耍。确实如此,从爱尔兰岛东边到西边,多亏了温和多雨的气候和相对较高的维度,一路上都是连绵不断的草原,鲜嫩多汁。肉牛的养殖密度之小和草地轮换之勤,也是国内或者世界上大多数牧场所无法匹敌的。因此即使供应了欧洲大部分的牛肉,爱尔兰的依然被绿色所紧密覆盖。



可如果你以为爱尔兰只有这种相对”温和“的景观,那就错了。 就在上图所示地点的右侧,就是Cliff of Moher。沿着那条小路一直走,翻过小山坡,就来到了连绵不绝的海岸悬崖。一般多米高的垂直悬崖,海风阵阵,波涛汹涌,一片荒凉。或许只有在这时,才能感觉到,确实在”天涯海角“,对面的北美大陆也在数千里开外。那时的“凭栏远眺”,才会显得格外孤寂而又开阔吧。(My Love的取景地就在这里,航拍更能感受到震撼)




不仅仅是这里,爱尔兰其他很多地方,也是这种柔和陪粗犷的搭配。如我从Limerick坐车回都柏林时,刚上高速,当时天空中一半乌云一半晴天,乌云那片刚好笼罩在一座山上。山脚下有些许湖泊和小木屋,而阳光却直接洒在湖畔和房子周围。上面是深深的阴影,而脚下又是灿烂的阳光; 再比如丁格尔半岛,由于公交不便我未选择前往,可那种令人窒息的景色,或许只有在爱尔兰才会出现。
不仅是遥远的西部,仅仅在城市中,你也能感受到爱尔兰令人心醉的”苍凉“。你走在接头,夕阳西下,”人去楼空‘般留下的粉笔字,大声喊着民谣的爱尔兰老头;沿着都柏林湾漫步,呼啸而过的DART列车,狂风阵阵波浪滚滚;河边独自喂着海鸟的妇女,搁浅在沙滩上的小船,还是你踏着河漫滩前往水域深处。不论是何种体会,都会让你难以忘怀。爱尔兰本身,不说爱尔兰人和社会,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种沧桑和苍凉,即使街头人潮涌动,慢慢远离人群,总会发现那一丝丝的冷风。怪不得很多配乐都用了爱尔兰音乐的风格,比如勇敢的心(主题曲也是爱尔兰风笛演奏),比如Titanic。







而爱尔兰又不仅仅是苍凉那么简单,不然又和大漠深处有何区别。爱尔兰还带给你丝丝温暖。当你走在街头,阳光正好倾泻在你脸上;当你喝醉酒回家,却碰巧遇到大河之舞街头演出;当你推开厨房门,暖暖的光线照入眼中;当你侧脸,窗外的景色和面前的人都让你可以安静下来;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;当飞机尾流在夕阳照耀下熠熠生辉;当红叶缓缓飘下,或许你会感到爱尔兰的一丝温存犹在。





说爱尔兰是怎样的,没有爱尔兰的人是不完整的。可我幻想中的爱尔兰确实只是“爱尔兰”而已,可这也并不公平。短短的几个月没能让我做许多想做的事情,前往很多有意义的地方深入了解,实在是一大遗憾。不知道为何,每次提到爱尔兰我总是激动万分,听到爱尔兰音乐就仿佛被催眠,直接融了进去。如果有机会,如果有谁要去爱尔兰,我只想说,请联系我。
只是想把这一刻的想法记录下来,因为这些记忆稍纵即逝,我不想丢下它们。
突然思绪万千只是因为一首爱尔兰曲子,想到了在英国邮寄丢失的Chieftan哨笛,那根从高中开始陪伴我的,我最喜欢的之一,也是最沉稳的那一根。大家说人对物也是有感情的,特别是当你将很多意念寄托在物体上时。哨笛或许就是我对爱尔兰的寄托,爱尔兰或许又是我对梦的寄托。





Comments